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了《中醫藥-當歸藥材》國際標準。該標準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標準化研究團隊主導制定。當歸藥材的ISO國際標準是在《香港中藥材標準》當歸藥材標準的基礎上,遵循ISO國際標準編制規則,主要從當歸的性狀指標等方面開展標準制定,并根據國際市場的要求,合理規定了部分農藥和重金屬控制指標。
當歸,性味甘、辛、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臨床常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腸燥便秘等癥,為我國歷代醫家常用之要藥,素有“十方九歸”之說,為應用最廣泛的中藥品種,在國內外市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常年出口到亞洲、歐洲、美洲等20多個國家。
當歸傳統的栽培資源主要分布于我國甘肅、云南、四川、湖北等省區,由于藥用需求量增加,現在陜西、寧夏、山西和貴州也有引種栽培,而不同地區栽培的當歸在品質上存在明顯差異。
為適應當歸產業鏈的快速發展,提升當歸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徐紅研究員、楊莉研究員、王崢濤教授與香港科技大學詹華強教授、董婷霞博士合作組成的研究團隊于2016年1月向ISO/TC 249國內技術對口單位遞交了《中醫藥—當歸藥材》標準提案。
通過國內遴選,于2016年6月ISO/TC 249大會答辯、討論后啟動立項投票,并于2017年6月正式通過投票予以正式立項。
據了解,共有來自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荷蘭五個國家的提名專家與項目團隊共同制定標準。
該標準制作歷時30個月,最終于2019年12月正式出版。
該標準的制定為推動當歸國際標準化發展將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對提升當歸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當歸產品的國際貿易發揮重要的作用。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標準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藥新資源與品質評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上海中藥標準化研究中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藥標準化研究,其專家團隊長期參與中國藥典、香港中藥材標準、歐美藥典、WHO以及ISO國際標準制定,在中藥國際標準領域具有較強的團隊實力與優勢。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學科在第二、三輪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在第四輪評估中榮獲A+,并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學科。
《ISO 22584:2019中醫藥—當歸》國際標準是上海中醫藥大學繼《ISO 21316:2019中醫藥—板藍根》之后主導制定、并發布的第二個ISO中藥類國際標準。截至2019年12月,上海中醫藥大學主導發布的中醫藥國際標準5項,在研的國際標準還有8項。這些國際標準的制定與發布將有助于確保中醫藥的質量與安全,促進中醫藥國際貿易,造福全球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