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高新區始建于2002年,2013年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27.21平方公里,是全市工業轉型發展的示范區和科技創新驅動的引領區。高新區黨工委下轄26家黨組織,共有黨員562名,其中機關黨支部1家,黨員29名;非公企業黨組織25家(含黨委3家,聯合黨支部5家,獨立黨支部17家),黨員533名?,F有自治區級“雙強六好”黨組織3家。園區現有工業企業155家,其中規上企業65家,上市公司1家。先后被列為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點園區、第一批低碳工業試點園區、新材料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2019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03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46.7億元,同比增長4.9%;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44.3億元,同比增長6.4%。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石嘴山高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區域,交通運輸便捷通暢,南距銀川河東機場80公里,距石嘴山火車站10公里,距大武口城市區8公里,距惠農陸路口岸40公里,與星海湖開發區域相連,園區內有連接城市區的鐵路專用線一條。京藏、青銀、烏瑪三條高速貫穿全域,包蘭鐵路、110國道穿域而過,縱貫南北的京蘭高鐵、包銀高鐵正在建設,交通運輸便捷。積極融入銀川都市圈發展戰略,與大武口城區形成了產城融合的整體建設發展格局。
科技創新特色鮮明??萍紕撔绿厣r明。按照“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四位一體模式,全方位提供科技孵化和服務載體,建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個,并于2019年成功入選國家雙創升級工作示范園區。2019年底,園區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5個,自治區企業技術中心等自治區級創新平臺21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平臺5個,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11個,各類科技創新人才243人。建設有石嘴山先進材料協同創新工程中心等產學研平臺3個,高新技術企業20家,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4家,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58家,有效發明專利272件,每萬人口擁有有效發明8.86件,研發投入占比1.69%。
產業轉型步伐加快。明確產業定位,已形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體系,積極培育發展大健康、紡織等特色輕工產業。建設淄山飛地工業園、現代紡織產業園、電子材料產業園、綠色鑄造材料產業園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引進金晶玻璃、杉杉能源鋰電池材料、恒達紡織、??翔T造、三祥新材等一批新項目。鉭鈮鈹等新材料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鉭絲、鉭粉產量分別占世界市場60%和30%,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杉杉能源鋰電池正極材料項目投資方湖南杉杉鋰電池正極材料產能全球居首。煤礦機械裝備制造產品技術研發和生產能力居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采煤刮板輸送機、轉載機、破碎機等主導產品占國內市場32%,超長距離曲線帶式輸送機等主導產品占國內市場35%,礦用隔爆電機占國內市場39%。天地奔牛超重型智能控制刮板輸送機和東方鉭業鈉還原鉭粉兩項產品榮獲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中國標準高速動車組關鍵部件鋁合金枕梁成功研發并作為中車公司新型動車配套器件裝車試跑,打破了我國高速動車組枕梁相關技術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加快工業對標、融合提升和轉型發展,積極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成功創建自治區級綠色園區,綠色工廠4家,數字化車間2家,實施了維爾鑄造工業機器人精密鑄造等一批機器人推廣應用示范項目。
基礎配套日趨完善。加快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已建成220KV變電站1座、110KV變電站6座、污水處理廠1個,工業固廢處置場項目1個,實現水、電、路、氣、通訊全覆蓋,供電、供水、供氣能力充足,排污設施完善,可承接不同規模的各類產業投資項目進駐。職業教育基礎雄厚,擁有寧夏理工學院、寧夏工業學校等大專院校和豐富的產業工人,在校學生規模達到2萬余名。循環利用園區企業尾氣余熱實現部分區域集中供熱。實行“一區多園”模式,推進擴區調位,將規劃區調整為西、北、東三個產業區塊。與寧夏電力公司合作組建配售電公司,開展優化電價增量配電試點項目建設。已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下水資源等,全力推進“區域評”成果應用,切實降低企業建設運行成本。
整合優化管理體制。加快園區整合優化與改革創新步伐,黨工委管委會分別為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與大武口區實行“區區融合、區區一體”發展,內設辦公室、經濟發展局、科技創新局、生態環境與規劃建設局、應急管理局、投資促進局6個工作機構,核定全額預算參公事業編制35名,現有人員29名。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常務副主任分別由市委常委、大武口區委書記,大武口區政府區長,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兼任。大武口區工信商務、科技等部門與高新區融合辦公,實行部門負責人交叉任職。積極承接下放園區36項市級經濟管理職權,成立高新區企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入園企業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基本實現“企業的事園區辦、園區的事園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