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既有建筑改造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編制工作啟動會在上海舉行。
本標準由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奧雅納工程咨詢(上海)有限公司主編,上海悍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與同濟大學、上海建科咨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參編。
此次會議匯聚了行業內眾多專家、資深學者,上海市建筑建材市場管理總站、上海市住建委標定處、上海市住建委抗震辦、評審專家、主編單位及參編單位各主要負責人出席,旨在共同推動既有建筑改造領域的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標準的完善與發展,為保障既有建筑在面對地震等自然災害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奠定堅實基礎。
《標準》編制背景
01 城鎮化的新階段
隨著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城市更新成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戰略要求,為城市更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城市更新的具體實踐中,既有建筑結構的安全性不僅是重點關注領域,更是決定城市更新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其既有建筑面積約 16 億平方米,其中使用年限超過 30 年的建筑占比近 15%,八層以上高層建筑占比近 10%。這些建筑由于接近或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加上原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缺陷以及后期維護管理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建筑出現了結構安全性能下降和使用功能衰退的問題。
02 既有建筑改造面臨復雜情況
當前,與新建建筑相比,既有建筑結構改造面臨情況復雜、制約因素多等難題,嚴重影響了城市更新的推進速度。雖然我國在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方面已有一定發展,但目前主要應用于新建建筑,在既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設計中的應用尚顯不足,且未能與現有規范體系形成有效銜接。隨著既有建筑改造項目日益增多,以及設計技術的不斷進步,抗震性能化設計在既有建筑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然而,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系統的設計標準,地方相關研究和規范編制工作也有待完善,導致結構工程師在實際設計中缺乏明確指導。
03 經濟性與工作量之間的矛盾
此外,在如今追求高經濟性、高效率的市場化時代,建設單位對項目投資、建造成本和建設周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既有建筑普遍存在因抗震等級提升導致抗震措施不滿足現行規范的問題,這不僅增加了大量的加固工作量,與建設單位追求的經濟性和效率目標相悖,還可能對原結構造成不必要的擾動。在此情況下,采用抗震性能化設計方法,通過合理優化構件抗震構造措施,既能滿足結構安全要求,又能有效控制加固工程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以上背景,結合上海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既有建筑改造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標準》的編制工作顯得尤為必要。這一標準的制定,對于保障既有建筑改造項目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推動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科學、合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標準》主要技術內容
在標準編制過程中,項目組針對既有建筑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鑒定與加固設計中存在的爭議性問題,開展了廣泛調研和專題研討。重點圍繞規范更新帶來的參數控制、局部改造對整體結構的影響、減隔震技術的合理應用等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系統梳理了包括基本概念界定、后續工作年限確定、地震作用折減系數取值、活荷載標準確定等在內的 20 個核心問題,涉及從設計理論到施工實踐的各個環節。通過科學論證和實踐總結,力求為既有建筑改造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提供全面、系統、可操作的技術指導,填補行業標準空白,我國既有建筑改造事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標準》參編單位 上海悍馬
上海悍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此次標準的參編企業,憑借20年專注從事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改性環氧結構膠、無機復合材料等結構加固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以及參與制定多部國家與行業標準的專業與經驗,在建筑抗震加固領域,成功打造多個標桿案例,為提升建筑抗震性能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從現代建筑到歷史建筑,從路橋工程到地下工程,悍馬加固材料已成功應用于全球9萬余項工程。這些工程的成功實施,不僅彰顯了悍馬在建筑抗震加固領域的技術實力,還為行業發展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在此次會議中,悍馬針對關鍵技術問題積極建言,期望能夠通過此次標準的制定,實現抗震性能化設計的規范化、標準化,為結構工程提供明確技術指引,助力城市更新工作高效推進,進一步提升城市建筑安全水平、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