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常規標準
春季水溫低,魚小,攝食量小,每天投喂量占魚類總體重的1%左右;夏初水溫升至20℃左右時,每天投喂量占魚體總重的1%~2%;秋季天氣轉涼,水溫漸低,仍可加大投喂,日投喂量約占魚類總體重的2%~3%;冬季水溫持續下降,魚類食量日漸減少,可少量投喂,以保持魚體肥滿度。
2.區分養殖種類
不同種類的魚,其潛在生長能力及生長所需營養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飼率也有區別。如草魚在25℃左右時的投飼率為5%~9%,鯪魚則為2%。同種類其投飼率也不盡相同,如體重100g的尼羅羅非魚投飼率為1.6%,而同體重的莫桑比克羅非魚則會達到2.4%。
3.把握吃食時間
按照常規標準投喂一定數量的飼料后,魚類吃完時間不足2小時,說明投飼不足,應適當增多。如果經過較長時間正規投喂,魚類吃食時間突然減短至2小時,說明魚體已增重,應調整投喂標準。投喂草類、螺、蚌等飼料,一般以7小時~8小時吃完為標準。
4.觀看養魚水色
一般肥水呈油綠色或黃褐色,上午水色較淡,下午漸濃。水的透明度在30cm左右,表明肥度適中,可進行正常投喂;透明度大于40cm時,水質太瘦應增加投飼量;透明度小于20cm時,水質過肥,應停止或減少投餌。
5.區別飼料品種
對于同一種魚類,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可適當減少投喂量,而蛋白質含量低的飼料就應增加投喂量。由于目前魚飼料沒有統一的營養標準,魚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參差不齊,應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
6.講求投喂技巧
合理放養,調節水質,科學投喂,定點投喂,一般選在餌料臺上進行投喂。最好在池塘中間離池埂3~4m處搭設好餌料臺,一般每畝池塘搭建1~2個,以便定點投喂。另外要定時定量定質,飼料各種成分的含量都能滿足魚類生長之需,且要求配方科學,配比合理,質量過硬。